太阳gg登陆测试  党群工作  文明创建  正文

重新认识一下,“斜杠青年”雷锋丨焦点网谈

发布时间:2023-03-02         浏览次数:33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3月5日,我们将迎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雷锋精神,写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写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精神丰碑”四个字,敬仰、崇敬,因而带了点儿距离。直到你我翻阅资料,黑白照片里的大男孩,穿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展露着阳光、温暖的笑脸,仿佛再一次意识到,“精神丰碑”雷锋,也才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
今天,我们就以当下青年的视角,重新认识青年雷锋。

图片

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1

敬业“卷王”

雷锋短暂的一生,只有22个年头。
2018年9月28日,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提到了“永恒”,“永恒体现的不是物理时间存在的长短,雷锋去世时22岁,把有限的人生变成了永恒。”
22岁,换算到现在,是刚走出校园、开始找工作的年纪。
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自我介绍方式,雷锋是一位“斜杠青年”,简历要这样写——农民/公务员/拖拉机手/汽车兵/校外辅导员……
雷锋成为“斜杠青年”,是甘当一颗“螺丝钉”的选择——
“我响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架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

1958年11月15日,支持国家建设,雷锋从湖南来到鞍山钢铁厂当工人,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1960年1月8日,雷锋响应征召,参军入伍,从一名优秀工人转变成一名革命战士。

他在入伍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要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这句话让人想起,18岁的陈祥榕烈士用生命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0年,在中印边境冲突中,陈红军、肖思远、陈祥榕、王焯冉4名官兵英勇牺牲。卫国戍边四英烈,一半河南好儿郎,他们是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的肖思远、漯河市黑龙潭镇的王焯冉。英雄之名化作桥梁,屹立喀喇昆仑。而在他们的家乡,肖思远生日墓前摆满蛋糕鲜花,清明节至,王焯冉墓前有战友送去的大白兔奶糖……人们一直记得他们,就像记得雷锋那样。
无论是在农村、工厂和部队,无论是当通讯员、拖拉机手和班长,雷锋都奉献了全部的热情,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堪称敬业“卷王”。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们看到,脱贫攻坚一线,几十万“雷锋式”扶贫干部迎难而上,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三年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医护人员投身最前线,“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正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所指出的那样,“如果13亿多中国人、8900多万党员、400多万党组织都能学习雷锋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将无比强大,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图片

雷锋同志是艰苦奋斗的模范,勤俭节约的标兵。这是他在向战友们介绍节约油料和安全行车的经验。


2

“社牛”暖男

做好事,是雷锋最知名的标签之一。
用现在的话来说,雷锋是个“社牛”、暖男。
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帮助受灾群众和家庭困难的战友,休息时间,他帮战友洗衣服、缝被子,到部队驻地附近为群众做好事。就连出差途中,他也不顾旅途劳累,帮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端茶倒水,给丢了车票和钱的陌生人买车票,给老人拎包袱,送大娘回家……人们赞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
雷锋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如今人们定会笑着回答,“就叫我雷锋吧!”“活雷锋”,也成了对一个好人朴素、至高的赞誉。
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学雷锋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随处可见。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志愿队伍总数达135万个。象征着志愿者的红色马甲,是人群中一抹温暖而安心的色彩。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令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团员们十分振奋。
1960年8月,邓州市560名热血青年入伍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带着“一生无愧为雷锋的战友”的誓言,他们陆续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在各自的岗位上执着弘扬雷锋精神。如今,已发展至38个营、17个直属连排(队)、2.2万余人的“编外雷锋团”已成为中原大地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
人流如织的郑州火车站,活跃着一支全国平均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服务团队——郑州火车站老年雷锋团,他们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多年,退休后,在火车站广场搭建起了为旅客服务的小小平台,坚持30余年,虽是满头华发,精神不减当年。
绿城郑州,二十一年来一直活跃着一支“雷锋号”电力抢修队,从2002年成立之初的3名队员,发展为如今的9支队伍、197名队员,他们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服务理念,为弱势群体、孤寡老人和伤残人士等提供电力服务和帮扶救助,一代代“雷锋号”队员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雷锋日记”。
“伟大出于平凡”,是人们描述雷锋精神时最常被引用的词句之一,雷锋精神为每一个平凡人,提供了可行的参照和丰富的素材,数不清的凡人微光,令我们感动。
2023年开年,就有一群河南人,似一抹光照亮了人群。在海南文昌,一对父子被困海边礁石间,来自洛阳的小伙边脱衣服边冲向海边;在内蒙古,一辆大货车因道路积雪过厚被困,3个河南小伙立即下车展开救援……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3

“燃”系青年

“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
纵观雷锋“书写”下的历史,他始终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去。一如他留下的照片,这位生命定格在22岁的“燃”系青年,总是露出阳光温暖的笑脸。
如果雷锋还在,青年已是白头。虽然新时代与雷锋所处的年代情况不同、挑战不同,但雷锋向上的人生姿态、进取的锐气,值得每一代人学习——

· 对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说,“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瓦呢!”

· 对困难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说,“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 对青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说,“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翻看雷锋日记,你会被感染:向上生长,很“燃”,迎难而上,更“酷”。
要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60年前的这句题词,就是写给《中国青年》的。
倏忽一甲子,社会飞速发展,雷锋精神,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陌生人社会”深刻改变人际关系、匿名的互联网世界放大戾气、“摆烂”“躺平”等成为青少年流行语的当下,我们更加需要“雷锋”和雷锋精神,引导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指出,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河南高度重视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强化奉献意识,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学雷锋志愿服务平台”……
循着刚刚公布的2022年河南省“最美志愿者”名单,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中原大地一代又一代人中薪火相传——

点赞

最美志愿者

图片



图片
73岁的退休教师周慧玲,近20年来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宣讲志愿服务,累计进行公益讲座1560余场,受益群众98.3万人次。

“70后”济源市应急救援协会会长吕涛,参与了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延安水灾、连霍高速大桥爆炸,九寨沟地震、新冠疫情消杀、“7·20”河南水灾等大型自然灾害救援。

“80后”青年志愿者王欢,疫情期间先后组建4973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3.3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开展摸底排查、测温扫码、秩序维护、防疫宣传等志愿服务……

又到3月5日,河南各地又将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我志愿加入‘雷锋班’,继承光荣传统,时刻不忘使命担当,视雷锋传人称谓重于生命……”刚刚过去的2月,“雷锋班”又一次举行了庄严的新战友入班仪式,一茬茬新兵,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雷锋!”“到!”
这声“到”,雷锋生前所在连全体官兵齐声应答了60年,而每一颗“螺丝钉”的发光发热,每一次凡人善举的微光闪烁,都是来自神州大地的回响。
雷锋,不曾远去,你我,也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