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回忆
——我是附中人 附中是我家
1979年,我从河师外语系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河师大附中外语组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了。
记得刚到附中时,一条笔直的校园马路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教室,每个年级有四个班,在教室的南面是一座苏联式的办公小楼,绿树环绕,整洁卫生,通幽宁静,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光阴似箭,回首往昔,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牢房教室和办公小楼不见了,如今她美丽动人,旧貌换新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干静明亮,图书馆、艺术馆、室内游泳馆、体育馆及室外体育运动场、植物园,教室内是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寄宿条件堪比大学宿舍,独立卫生间、阳台、空调和24小时热水供应,上床下桌、舒适通透,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附中的文娱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的文艺汇演,从初一到高三,包括全校教职工,无例外地都准备节目,登台表演比赛,期间,我这个文艺细胞不多的人也参加了教师的节目演出,我深爱的附中,难以述尽她的美好优秀。
七秩春秋勤耕耘,教书育人写华章。河师大附中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征程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新乡市也是龙头老大,在河南省也榜上有名,学校始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设施改善和建设,努力优化办学条件,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加强质量建设,以严谨的学风,优良的校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十年历史,七十年变迁,七十年发展,七十年辉煌,沧海桑田成就了今日的河南师大附中。
附中是拥有文化底蕴的学校。
附中是一所创造故事和诞生奇迹的学校。
附中是一所充满朝气、活力四射的学校。
附中是一所责任与情怀完美结合的学校。
是附中人终身怀念的圣地.我是幸福的附中人,我能成为附中的一名教师而感到自豪。与附中同行终身无悔。
今天是附中建校70周年,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祝我的学校繁荣昌盛,今年花比去年好,明年花比今年红。
王新忠
2024年6月15日
教改一奇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形势下,学校领导传达上级指示,学先进、抓教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抓好文科教学, 在师大领导帮助下到开封河南大学语文系请了一位名师坐镇附中,指导语文教学。在理科方面,由陈文馨书记带领吴茨明(时任教导主任)、苏崇华(物理组老教师、组长)和我(数学年轻教师、教研组长)一行四人赴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学习他们教学改革经验,在该校先后听了数学、物理、语文等课,又请贵校有关领导,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最新的教学改革情况,对我们启发最大的是他们在数学教学中狠抓“精讲多练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返校后,在校的领导听取了我们详细汇报后,当场就决定在数学组探究精讲多练教学方法。由有关领导蹲点教学组、适当听课外,主要是想办法推动教法政革,总结经验。现在回忆,当时领导探取的方法是:(1)首先抓备课,要求老师要吃透教材,写出合格教案,既备老师,又要备学生,讲的内容,精讲什么,怎样精讲教案上要写清楚,学生练什么,准备练的题目,练的时间,教案上要写清楚。(2)在数学教研组内搞教案展览,互相学习、交流,王鉴共勉。(3)抓典型树榜样,举行观摩教学,选好精讲多练教材,集体讨论备课,观摩后集体评议,总结出优、缺点,找出改进方向。(4)不定期召开全组座谈会,让大家自由发言,谈自己在精讲多练教学中有哪些好的作法和体会。
经过一学期大家对“精讲多练”的探索,不仅克服了讲课满满堂灌拖堂现象,而且教学效果大有提高,一般学生当堂就能听懂学会,师生都感到满意。最后经过积思广益,总结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十六字方法是:“精讲多练,讲透关键,讲练结合,增加实践。”这,应该算得上数学教改一奇葩吧!
退休党支部:欧有洪
2024.5.31
砥砺前行华丽转身
——祝贺太阳gg登录网站建校七十周年
河南师大附中于一九五四年建校,至今,已走过七十年的光辉历程。几代附中人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单从校园建设来讲,人人都能娓娓道来。本人是1978年到学校工作的,直到2016年退林,为附中工作了38年,亲眼目睹了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来时,站在校门口向里望去,一片翠柏映入眼帘,煤渣斜路疙疙瘩瘩,说实话,真像个陵园;走遍整个校区,一片片野草丛生,一行行低矮的平房,漏天厕所无法形答,野生动物刺猬、黄鼠狼、蛇类、老鼠随处可见。要说这是河南省的重点学校谁人相信?现实就是这样。遇到上级来检查,首先就是号召全校师生拔草扫地,很是累人。
改革开放以来,校园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一座座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实验楼、图书楼、家属楼、游泳馆等拔地而起。景点建没楚楚动人、树木种类繁多、鸟语花香、比起公园建设毫不逊色。这些优质设施是吸引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不可或缺的硬性条件。砥砺前行七十载,华丽转身立中原。衷心祝愿附中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教职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河师大附中退休组赵万富
难忘的记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70年已匆匆走过,今年是我的母校河师大附中建校7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想借此文,向母校献上我最诚挚的祝福和感恩之情。
我是河师大附中建校初年招收的第一届高中生,1954年建校之初,高中部共招收新生160余名,分为甲、乙、丙三个班,我被编入甲班,共有学生51人,班主任是郑震鹏老师,所设课程有语文、三角、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俄语、体育。只记得刚开学时,没有校舍,我们上课先是借用新乡中学(后来的一中)教室,后来在现在的师大幼儿园那个地方,建起了几排平房作为教室,其中一排平房作为伙房,我们学生吃饭就蹲在院里地上围成一圈,校舍亲件十分简陋,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全体师生仍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课堂上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课下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还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活动,多次获得过蓝球、排球等球类项目的奖项,充分体现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氛围。到1955年纺织工业技校(现河师大附中旧址)迁往郑州,附中搬迁过来,才算稳定下来。
1957年6月,我们作为河师大附中培育的第一届高中生,在学校及各位老师辛勤教育培养下,完成了三年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同年的高招中,我们班共有13人被各类高校录取,人民大学3人、北师大1人、兰州大学1人、河南大学2人、河师大4人、洛阳工学院1人、汲县医专1人,打破了当时兄弟学校河师大附中绝不会有考到北京的大学的学生的预言。我本人有幸被北师大历史系录取,为河师大附中争得了荣誉。
由于与河师大附中存在不解的母校情怀,1980年从北京调回河南工作时,毅然选择了回母校执教,直至退休。
综观母校70年的发展历程,我的母校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的成长和变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最初的几间校舍,几十名教师的简陋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各项硬件没施不断完善,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电教室、师生宿舍楼、师生餐厅,并建有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等,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达到上千人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成为了一所享誉盛名的中原名校。我为我的母校70年来一步步发展壮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为我是河师大附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口述人:张子正
执笔人:张宝增
2024年6月2日
一次成功的飞腾
师范大学附中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从一所普通的中学成长为一所全国重点学校,一所省市著名的示范性学校。成为人们学习的理想之地,她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的走向成功,走向胜利,也有着突飞猛进的腾飞阶段。一九九三年,学校在全省招收奥林匹克班,简称奥班,便是一次成功的决策,促成了学校的一次腾飞。
九三年奥班的第一次招生,并没有考试,而是在初中时期全河南省数理竞赛得过一等奖的皆可入学。名额是一个班,这样招来的学生有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但经过高一年级的训练之后,到高二年级时已经开始显示出不错的实力。
当时各种学科的竞赛比较多,这个奥班的竞赛成绩非常突出,几乎囊括了新乡市能在全国各科竞赛中的一等奖,例如王建涛同学参加了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全部获得一等奖,在高二年级时就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前录取。奥班后来的高考成绩也突出,全班同学只有一人因意外未考上一本大学。这在当时各地升学率的时代是非常骄人的成绩,这个班单科相比高考成绩也很突出,比如当年高考全新乡市,包括八个县,物理单科成绩折合成标准分800分以上(总分900分)的一共有八个人,而咱们奥班一个班就占了五名,而理科总成绩也令人骄傲,取得了当年河南省理科第一名杨扬同学获理科状元,董小虎同学获理科探花、第三名。我当时高一到高三教这个奥班的物理,其他学科的高考成绩不太熟悉。
九三年开始招收奥班是学校一个英明决定,在当时学校的竞争中起了很好的作用,带来了学校的一次腾飞。
王玉瑁
2024年6月15日
饭香飘邻里
——回忆美好的平房生活
1985年7月刚到河南师大附中上班,三个人分得一间平房,还带着学生味道的我们感觉挺好的,带着各自的碗筷到食堂坐大圆桌一起吃饭,回到住处有人侃大山,特别是晚上睡觉前随意乱侃很是惬意。这样好奇而充满激情的时光走了两年,时间长了大食堂的饭菜总觉无味,每当下班回到那排平房住处就能嗅到空气中漂浮的美味佳肴的味道,特别是邻居家改善伙食时,从小厨房飘出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谁家做啥好吃的咋就这么香!那时就盼着能分一间带小厨房的平房,又过了几年终于实现,加入了有小厨房的行列,终于可以实现想吃啥就做啥的生活。
在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主要副食和主食都是凭票供应,买面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豆腐也要票等等,买菜可以在家属院路边菜农摆放的菜摊上选购,就这些简简单单的食材到了自家小厨房里,也能听到锅碗瓢盆演奏的交响曲。端着一碗捞面条,在门口台阶上一蹲,一边吃一边和邻居聊着天,吃得带劲吃的有滋有味。谁家主人厨艺高用现在的话就是网红打卡点,刚刚出笼的包子,刚炸出的丸子,你吃一口、我拿一个,淳朴的分享是那样的和谐,不论是谁家的孩子好像都是吃别人家的饭长大的,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孩子之间的情谊就这样在淡淡的飘着浓香味道的烟火中流淌。
现代生活各家回到自己钢筋水泥框架里,饭菜的味道被抽油烟机抽到烟道里排出,再也闻不到邻里家的烟火味了。
一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对那一排排生活在平房里的人们来说,回忆是那样的美好!
2024年4月13日
介明芳
三棵树
河南师范大学附中原名为新乡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美丽的院校中种有很多名贵树种,在我的记忆里有三棵树至今难以忘怀。
第一棵树在大门口传达室旁边有一棵碗口粗的中国槐,枝繁叶茂,国槐的枝叉上倒挂着一个日本鬼子的炮弹壳,一来多长,敲去炮弹壳发出的当当声,全校师生以声音为号,起床、上课、下课、集会、息灯,它是我校的司令员。
第二棵树在现体育馆西边是一棵榕花树,直经约20-30厘米粗,主干向南倾斜约45”,是我们男生玩耍的好地方,助跑10多米冲上树干,看谁冲的最高谁就是冠军,尽管旁边就是操场、单双杠、吊环、云梯、转梯各种运动器材,应有尽有,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冲上榕树的快乐感。
第三棵树,在现在图书馆前有一棵近百年的杏树,取名麦梢黄,每到收麦季节,金黄的杏子会自动落下来,当时没有一个学生会捡着吃,校团委马老师组织团员收集到团委,然后再统一分配,那年我分到六个麦梢黄,这棵大杏树见证了我校全体学生的人品。
美丽的附中校院是一个大花园,尽管有玫瑰、芍药、桃、杏、李、石榴、苹果……各种树木,但我是更喜欢国槐、榕树和麦梢黄。
郭逢源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青年信仰
——回忆附中高中生业余党校的建设
刘炳芬
每当读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十六字寄语,我的心情就激动不已,思绪不禁回到30多年前我参与的附中高中生业余党校建设工作。时光苒、岁月如歌,在附中党校的党建工作的画卷在心头缓缓展开,那些曾经党校学生的笑容、目光和渴望,汇聚成了坚定理想信念,如今都化作颗颗明星,点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上,汇成了美丽的画卷。
199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党建工作要求,附中党总支决定创办附中高中生业余党校,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高中学生对党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追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党输送优秀新鲜血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确定了党校办学的“三个任务”即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核心任务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任务。业余党校由附中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党总支书记任校长,行政支部三名委员负责党校全面工作,我担任教务长,每学年举办一期,党校学员个人申请班主任推荐,党组织批准,选拔优秀高中学生进入党校开展学习教育培养,选择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讲师(欧有洪、马文俊、张志栋、余保刚、刘炳芬、张保明)定期开展集中授课。业余党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课件、实践活动安排等均经过党总支审定,我作为日常工作的负责人组织实施。每个学员从选拔,到入学至结业,建立严格完整的培养档案,包括申请书、思想汇报、结业成绩和鉴定材料都按制度把关存档,发展对象考察表,待学生毕业时,再把每个学员的材料寄到各高校或工作单位,以接续其它党组织的后续培养。
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教学活动,我还历历在目。党校开学典礼及教学课堂多选择在附中老实验楼或大阶梯教室,各班级选拔的优秀学员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党知识的系统教育,至今我还保留这当年教学的备课材料,那是当年那是教学期间的“手写教案”,上面记录着如何讲解《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党的指导思想的内容,当年每-位授课老师也都是认真准备,结合实际和青年学员的特点,讲党章、讲党的光荣历史、讲党的优良传统,讲党的伟大使命,对学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其要求进步的自觉性,调动其要求几步的原动力,为学生的政治理想的正确树立奠定基础。此外,我还与其他老师一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建校之初国家还是一天休息制)等课余时间带领学员开展义务劳动,召开座谈会,多种实践形式开展培养和思想教育活动。
业余党校还十分注重教学效果和经验总结,通过几年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培养教学经验,党校教育,本质上是对任的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围绕关爱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党组织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和输送新鲜血液。比如,总结了'四个结合”、“三个一致”的教学方法,“四结合”是指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与发扬社会传统相结合,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找学生谈心交流相结合;“三个一致是指要求学员做到:校内校外相-致,言语、行动相一致,集体行动与单独行动相一致。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学生思想逐步提高,向党组织靠拢。”工作期间,我将这些教学经验系统总结,撰写了《拓宽育人之路》《创办高中生业余党校的探索与实践》等文章发表在河南《党的生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
时光记载着辛勤与付出,见证着收获与成长。在我工作的期间,业余党校工作已经是硕果累累,多次获得上级的好评。记得我光荣退休前,在已经结业的千名学员中,有800 多名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49名被党组织发展为共产党员,276 任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太阳gg登录网站每年被评为省市三好”、优干的学生全部是业余党校学员。根据当时的统计,太阳gg登录网站被保送上大学的 284名学生中,学生党员 27 人,党校学员 232名,占保送生的 91%。升入高校的党员学生在高校也表现优秀,做出骄人成绩,有的学员担任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 985重点高校的校学生会主席、有的学员获得入校奖学金1万多元、多名同学还被高校报送研究生。从附中毕业的党校学员中,每年因学生被党组织发展而来太阳gg登录网站外调的就有十几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这些毕业生来看我,或打电话发微信问候时候,回忆起当年附中业余党校教育,都感慨收获颇多,是自己人生的政治信仰的起点。我都会骄傲的告诉他们:“你们是附中业余党校培养的优秀党员,你们赓续了红色血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栋梁!李天刚校长的话“附中事业有成的学子,无论什么工作,都是附中的附二代”。
今逢建校70 周年,附中取得了巨大发展,老树新枝又一春,附中高中生业余党校工作在新的党总支的领导下,继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党员。我虽然离开工作岗位近 20 年了,作为 5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每当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我都感到十分高兴,高兴党的事业后续有人,高兴附中的教育工作后续有人、高兴附中高中生业余党校建设后续有人。最令我感到高兴是,我们和现在工作在一线的教职工一起,践行着党和国家要求的“赓续红色血脉,筑牢青年信仰”历史使命!
2024年6月15日
怀念两位老校长
杨素兰
我74年调进附中,许多往事都如过眼烟云消失了。独有两位老校长郭雨人、吴茨明的形象,常常出现在脑海中。他们那不忘初心、关心教师,对工作实事求是极端负责的精神,使我难以忘怀。
我进附中的第一周,有一天去上课,一进教室,后面坐着两位老校长,我不禁有些精神紧张,但毕竟有十多年的讲台生涯,稍稍调整情绪,便走上讲台,开始讲课,心想,怎么准备就怎么讲吧。那节课,自我感觉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讲过去也就忘却了。后来,又陆续有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听课,他们事先并不通知,大概是为了看新调来的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吧!两周过去,附中接收了我,我想,可能我的教学水平还可以罢。
转瞬间,我在附中工作了20年,教学一向兢兢业业,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可能给两位老校长留下的印象还不错。
吴校长在古文教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书法也很好,毛笔字、粉笔字都很漂亮,且平易近人,我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很乐意向他请教,他总是很耐心,很认真地给我解答,并说明这样解答的理由。临走再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参考书,让我回去看。
当年,他还是语文组的一名教师,平时接触较多,我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在武汉上大学。那年,友德在武汉大学进修,他来信说“五一”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你赶“五一”放假来武大赏樱花吧。去前,我问吴校长:““五一”我要去武汉,你给三庆捎什么东西不捎?”他说:“啊呀,捎!我给三庆寄钱,地址写反了,把新乡师院附中写在上面,他们地址写在了下面,你看要是老糊涂了,邮局又把钱退回来了,你去武汉给他把钱捎去吧!”我说:“可以,你尽管放心。”我到武大的第二天,就给三庆把钱送去了,他在水利学院,离武大很近,待我回到新乡,吴校长已经收到儿子的回信,说钱收到了。吴校长对我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我说:“这点小事不用感谢,举手之劳。”吴校长待人谦虚,即便是滴水之恩,也要深表感激,这是他待人接物一贯的态度。
有一天,在办公室相遇,他说:“素兰,你穿的衣服虽不是太好,但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笑了笑。他又说:“当教师就应该这样,衣冠整洁,朴素大方。”
90年代,学校在我们住的红砖楼南面,为三位校长盖了一座平房,照顾他们年老,出入方便,论资历,吴校长级别很高,但他坚决不住,把那套房让给年龄更大的一位物理教师,他一直住在老家属院很小很小的平房里。
2012年前后,学校又盖了面积大、很豪华的三号楼,在岗的校长,曾经当过校长已经退休的校长,都搬了进去,吴校长没有去住,直到去逝,他仍然和一般教师住在一个楼里,这种高风亮节的领导,我来到附中,除了郭、吴二位校长没有见过第三位。两位老校长,严于律己,心中装着群众,令人肃然起敬。
我到附中不久,就听人说,郭校长的二儿子,当年没有考上附中,就去上十二中。身为校长,让儿子上附中,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郭校长原则性很强,宁让儿子跑十多里去上十二中,也绝不开“后门”。他是离休老干部,虽没有多深的文化,但遇事以身作则,绝不败坏校风。
77年调资,那是久旱逢雨。58年以前,我还是学生,调资是啥情况,我不知道,从59年建国10周年到文化革命结束,18年没有调过工资,当然大家对调资都很迫切。因为没有调工资,气病赴黄泉的有之,会骂会闹领导惹不起的有之,会拍马讨好领导的有之。当时的政策,是调低工资,三榜定案,前两榜都有我,快出第三榜时有一位老师给我透露消息说:“×书记要把你从第三榜上拉下来,”什么原因,他没有说。我想全师院从第三榜上拉下来的只有一个造反派的头头,我又不是造反派,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历史清白,在各次政治运动中我也没有犯过错误,为什么把我从第三榜上拉下来?难道是因为我来到附中时间短吗?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郭校长告诉我,“唐院长为调资一事来附中调查过两次,其中也谈到你的情况,我如实向唐院长汇报。”后来,那次调资我调上了。其实调一级不过玩钱,调上调不上我也不在意,只是从第三榜上拉下来太没面子。事后才知道,调资名颖有限,外语组牛××会骂会闹,她工资并不低,×书记惹不起,因为我到附中时间短,把我拉下来给她调上去,平衡这件事,息事宁人。郭校长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主持正义、实事求是、敢顶不正之风。
几个月后,在校医院偶尔见到郭校长,他向我工资多少,我如实告诉他,他说:“可以,不添斤吧不添两!”
我快到退休年龄时,有一天,郭校长对我说:“素兰,你写申请入党吧!我对你,石月风、邓俊波、李世芬四位女同志印象很好。教课,当班主任成绩显著,我介绍你入党。”郭校长从政治上关心我,令我非常感动。
两位老校长多年前就已上了天堂,但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时时鞭策着我,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美好的回忆》
时间去哪了!转眼就迎来附中70年华诞了,不免感慨万千,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几十年前。
1958年,年轻的我刚刚大学毕业,为了支援河南的教育事业,毅然放弃了哈尔滨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了建校之初的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来到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全国最大的“乡”,和农村没有啥区别,踏入校门,除了几间教室,到处是野草,一遍荒凉,可谓是一穷二白,生活困难重重,教学条件极差。然而,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同志们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想尽办法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
回首当初教学经历,真的是感慨万千。初登讲台,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眼睛,我既兴奋又紧张。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不少挑战,好在同志们互帮互学,彼此分享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将自己的知识与热情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们。时光悄然流逝,而我也有幸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如今,我已90岁高龄,早已过上了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日子平静而快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重要论述。这句话激励着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去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强调了奋斗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每当想起在河师大附中的那些艰苦的岁月,为学发展,为了学生的幸福,心中便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校庆的美好时刻,我衷心地祝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愿河师大附中的明天更加灿烂,愿这份教育的薪火永远相传!
牛桂兰
2024年6月12日星期三